消费升级,中国制造应加紧品牌建设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高端消费总额达到1.2万亿元,相当于国人2015年全年境外消费的总额。麦肯锡一份针对我国消费者2016年全年消费调研的报告指出,我国消费正在从大众产品向高端消费品升级,有超过50%的消费者追求最优质最昂贵的产品。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人们不再为了产品消费,而是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我国消费出现新变局,正面临着从“有”向“优”的升级。
  然而,一直以来以“物美价廉”闻名的中国制造业却面临着品牌荒的尴尬。中国制造产量巨大,产值超过全球总产值的五分之一,但产品质量却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消费者报道》CEO魏伟力指出,中国制造产品虽然价格上具有相当的优势,但综合质量指标,大部分仍然难以占据排名第一的位置。在技术要求较高的产品领域,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不少企业仍偏爱“营销为王”的发展策略,忽略了品质的基石。
  中国制造业再不升级,难以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去国外抢购日用品。淘宝全球购发布的《十年海淘报告》显示,从2005年到2015年,国人海淘版图逐年扩大,足迹已超100个国家和地区,海淘品类从奢侈品向护肤品、电饭煲等日用品扩展,超过200万款。
  当消费开始升级,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产品背后最坚定的支撑,应该是对品牌的认可与追随。因此,中国制造需要“品质升级”,不能再以“物美价廉”为标签。在全球即将进入新一轮产业化分工的今天,中国制造业要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的制高点,必须重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这一优势的重要内涵就是品牌。
  长久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尽管为世界品牌生产了很多产品,却鲜有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制造业品牌。这样的局面不仅影响了世界对于中国制造的认知度,还影响了国内制造企业在利益分配上的话语权。我国制造企业靠生产拿到的利润仅是销售收入的零头。从全球生产价值链来看,代工生产创造的附加值不足30%,而剩下的70%多半来自以品牌为核心的研发与销售环节,生产环节能分享到的利润低于10%。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一些制造业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没有全面的规划。一旦资金投入后,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就不会继续投资。甚至有一些企业认为,品牌经营耗资巨大,经营品牌对于企业来说往往会伤及筋骨。
  要看到,成就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家需要有创新精神,脚踏实地建设品牌、经营品牌、打造品牌。我国制造企业自身更需要有系统的、长远的、有规划的眼光和意识进行品牌建设和管理。如此,中国制造才能真正搭上消费升级的快车,拥抱巨大的消费市场,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中工网记者 赵剑影

转载请注明: ob体育盘口 » 消费升级,中国制造应加紧品牌建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