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工到工匠,他们从“恩师”那里学会什么?

工会要闻 ob体育盘口 336

   910日是教师节,对于工匠而言,他们也有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恩师,这些恩师中,有的是在职业学校里,教给他们知识的老师,有的是入厂时的师傅,手把手教他们实践操作。多少年后,昔日的青年成长为工匠,他们发现,自己不仅仅是从恩师那里学会了技能,也学会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自我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会把这些,传授给下一代工人。

  “干活儿不要用笨劲儿,要用巧劲儿”

  ——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数控镗工 杨东涛

  走进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数控镗工杨东涛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刚完成的物件:一个拳头大的镂空正方体内嵌着一个略小的正方体,而在这个略小的正方体内还嵌着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镂空正方体,三个正方体都是可以活动的。技校毕业20年间,杨东涛曾获得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省技术能手多个荣誉称号。

  “我的手艺也是进厂后师傅压活儿给练出来的。”作为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省技术能手,杨东涛如是说。1997年,技校数控技术加工专业毕业的他来到了车间,入门师傅姓刘,是单位出了名的“冷面师傅”,见了面以后一句话也不说,撂下一副手套就让他直接干活儿。

  杨东涛记得,刘师傅总是黑着一张脸,端着碗口粗的大茶杯,每隔两三个小时过来瞅一眼,看徒弟做得还行,嘴角略微向上扯一下,再继续给他加活。“师傅能让你干活,那是一种荣誉。如果不是师傅一直让我上手,很难这么快就独当一面。”

  如今已有60余项创新成果的杨东涛爱动脑筋,也建立起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而他最初的创新启发,来自于师傅。有一次,杨东涛和师兄想推动一个大车床,两人不管怎么使劲儿都推不动。一旁看着的师傅坐不住了:“我一个人都能推动,干活儿不要用笨劲儿,要用巧劲儿。”果然,师傅换了一个位置就推动了。

  此后,他一直把师傅的话记在心上,思考如何改进操作法和工装,让工人们干活更省力。产品每次吊装到车床之前,都要花很长时间来找正。于是,杨东涛设计出了一种省时方法。“这个方法不错!一起来试下。”刘师傅欣然采纳,“干活就是要动脑子。”后来,杨东涛又研究出了数控螺旋插补法、圆孔中心找正器,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今,41岁的杨东涛已经带出了多名徒弟。对于徒弟,他更看重责任心和职业感:“80%的工作都不是难度很大的,问题往往出在普通活上。现在有些年轻工人边玩手机边工作,再容易的活也会出问题。”

“头几年是教着做,后来是商量着做。头几年是师徒,后来是同事。”在杨东涛看来,师徒之间不仅仅是一教一受,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的关系:“有些徒弟比较会观察,爱动脑,问的问题有时我也不知道,就得去查书、咨询外面的专家。因此,带徒弟,我也在学习。”

  “不要以为一张图错了没关系”

  ——昆明机务段电力检修车间质检员 余正飞

  记者来到昆明机务段电力检修车间时,车间质检员余正飞头戴安全帽,手持电筒,在一台电力机车的电器间里仔细检查密密麻麻的电路线,做机车上线试运行前的最后检查。

  今年35岁的余正飞已经是机务段公认的电器“大拿”,在2011年全国铁路技术比赛中,取得SS7C型电力机车电工第一名的好成绩,获铁路总公司“技术能手”称号。

  “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魏老师的教导,他教学既严格又负责,我当时对她又敬又怕。”余正飞口中的魏老师,是内江铁路机械学校电力机车电器控制专业课教师魏华。

  一次专业课上,魏华让学生们按学号在黑板上默画电路图。余正飞默画的是零压保护电路。作为尖子生,他画这样的电路图不成问题,但却出了一个很小的疏漏。“这电路图对于我来说太简单了,当时画好没仔细检查,粗心画错了一个接口。”

  “不对,罚抄30遍!”魏华在黑板上划了一个大大的红叉,“做电路工作要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不要认为你画的只是一张图,错了没关系,工作中出了这样的差错就是害人害己,要把电路图刻在脑子里,电器是电力机车的核心系统。”

  余正飞还记得当时自己用A4纸抄的30张电路图整整一小叠交给魏华时,老师语重心长说出的话, “不论工作或者学习做到态度端正、严谨细致,将来你到铁路部门工作,上千名旅客的安全交付你手中,一个小疏忽后果不堪设想。”

  回去后,余正飞把 “态度端正、严谨细致”写在文具盒上,时刻提醒自己,他还记得,在魏老师的严格要求下,56名同学在毕业时,全部都能一点不漏一点不错地画完所有电路图。

“直到今天,我每天工作时都会在心里默念一遍,‘一定要细心再细心’。” 余正飞说。

  “我永远记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泵业分公司技术能手 丁照民

  即便已经获评全国劳模和全国技术能手,但是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泵业分公司的丁照民,在昔日恩师老焊工程亚武面前,依然是规矩恭敬,因为恩师教育过他,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1985年初中毕业后,16岁的丁照民进厂当焊工,拜程亚武为师。板寸头,身材高壮,嗓门洪亮——第一次见到师傅,瘦小的丁照民心中打怵。 “师傅将我领回班组后,并未急于让我干活,反而事无巨细地帮我配备安全防护用具。” 待徒弟熟悉环境后,程亚武的狠劲儿回来了:每天早上一包焊条扔过来,5公斤,120来根,要求徒弟没活就得练功,一天至少用掉一包。如此严格管教下,丁照民一周就上手了,是同批工友中学得最快的。

  “当时,师傅是手把手地教,一丝不苟,我要是不小心干错了,他眼睛一瞪,吓得我不敢吱声!”丁照民告诉记者,师傅的严格,让凡事精益求精成为刻在他骨子里的工作习惯。师傅那一代的工人,讲究行规,用过的工具都要擦得锃亮,然后规规矩矩放好,这些细节对丁照民影响深远。而师傅那种遇到挑战不退缩的精神,也影响了丁照民,后来,越是遇到难活,他越兴奋,越要上。

  “有时候细节决定一切。”丁照民对记者说,一次,他在修焊连板时,气焊瓶的乙炔带突然脱落,直接喷出一个一米直径的大火球。当时,丁照民虽然吓了一跳,但仍马上镇定下来,绕过火头,折起乙炔带,断气灭火。“这次经历刻骨铭心,若不是师傅在安全防护方面一板一眼地教,真容易出大事!”

  不过,师徒之间的关系,其实不只是严格要求那么简单。电焊工作繁重,一天下来,因脚上出汗,丁照民的工鞋里总是湿乎乎的,但第二天再穿时却没有异样。起初,他没当回事儿,直到一个月后才发现,每天自己下班后,师傅都会把他的鞋垫掏出来放到暖气上烤干,早上早来再垫回去,这样,他才能穿上干爽暖和的工鞋。

丁照民从师仅9个月,程亚武就因工作需要被调到其他班组。但严师出高徒,不久后厂里的技术大比武中,丁照民在40多名焊工中取得第3名的佳绩。须知,焊工组里,有不少人都是十几年的老焊匠。此后,尽管不在一个班组,程亚武每次看到丁照民工作有不足的地方,仍会提出严厉批评。“没有恩师当年的严教,就没有我的今天。”丁照民说。

  “师傅对自己更严厉”

  ——中国十九冶集团职工、世界技能大赛冠军 曾正超

  “师傅教会的技能一生受用,师傅传承的吃苦耐劳精神,更是我们进步的基础。”这句话从印度尼西亚抵达记者手机时,跨境受访者正是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冠军获得者曾正超,而他口中的师傅则是焊接大师周树春,也是国家集训队焊接训练队的队长。

  1992年,初中毕业的周树春接替父亲进入十九冶工作。后来,他成为全国技术能手,以他名字命名的“周树春焊工突击队”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项目现场,专门完成焊接工程中的急难险重任务。

  2013年,备战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时,周树春队里有精心挑选的40余名技校尖子生,曾正超并不起眼。不过,一周后,周树春发现,当大多数孩子休息时,曾正超还在坚持训练,为锻炼手臂力量,还特意将一块砖吊在手腕下。尽管那次比赛,曾正超经验不足,止步于全国十强,但周树春还是发现了这个好苗子。

  亦师亦友,亦父亦兄,曾正超说,这是师傅与他们之间最真切的关系。首战失利对自己打击不小,是恩师一直在鼓励他,“师傅常讲起他一路走来的点滴事,鼓励我们只要肯用心,没有做不成的事,我把这些话藏进心底激励自己。”

  “训练中,师傅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我们,但师傅对自己更严厉。”曾正超回忆称,焊接项目竞赛共有4个模块,包含3种不同类型木材、4种焊接工艺、各类焊缝形式和操作位置,为达到最佳训练效果,周树春经常彻夜研磨焊接工艺和操作顺序。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团队出发前两天,他还在对选手操作细节进行改进。

  “最难忘是师傅下厨做的拿手菜。”曾正超说,备战大赛时,周树春与大家同吃同住,还亲自负责一日三餐,哪怕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住院期间,还通过手机登陆监控系统观看训练,电话沟通问题,稍一恢复便马上返回训练场。

  “师傅是在用身体力行影响着我们!”曾正超夺冠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但谈起师傅便肃然起敬。如今周树春正带领新一批选手备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曾正超则受公司指派赴海外工作,虽相隔甚远,但联络未曾间断,“一日为师,一世奉为师,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记者 曲欣悦 黄榆 柳姗姗 李娜 通讯员 万乘里)

 据《工人日报》

 

 

转载请注明: ob体育盘口 » 从青工到工匠,他们从“恩师”那里学会什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