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谱写新时代工会工作新篇章

工会要闻 ob体育盘口 292

编者按  12月11日,全国工会深化改革创新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湖北、江苏、河南、广西、河北、陕西等6个省(区)总工会以及深圳、天津滨海新区、杭州余杭区等3个市(区)总工会作交流发言。这些工会组织在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展现了两年多来各级工会贯彻落实群团改革工作座谈会决策部署,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贯穿改革创新全过程,精心谋划、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改革取得的成果。现将发言部分内容刊登,供各级工会组织学习借鉴。

 

湖北省总工会

抓住“牛鼻子”推进“两项改革”

2017年,湖北省总工会紧扣迎接服务和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这一主线,聚焦工会改革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把融合推进“两项改革”作为“牛鼻子”工程来抓,开启工会工作新时代。

湖北省委要求群团改革要省市县三级压茬推进、2017年底前完成主要任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由工会牵头履行主推责任。省委发文专门成立群团专项改革领导小组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领导小组,20多个相关部门参加,并建立联络员制度,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统领督办“两项改革”。

湖北省总工会注重在大局中提升政治站位,吃透政策,统一认识,推进“两项改革”落地见效。

——立柱架梁定方案。坚持省总工会机关率先行动,及时出台市县工会改革指导意见和8个专项改革方案,推动17个市州、102个县(市、区)在8月底前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形成了全省工会改革的“四梁八柱”。今年上半年又牵头起草《湖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开列57个项目清单,省直19个部门共同参与,并已经省深改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以省委文件下发。

——汇聚合力强支撑。积极协调省委组织部、编办、财政厅等部门,出台8项配套文件,为工会改革提供硬支撑。发挥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推动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主动认领改革任务,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文件。

——压茬推进抓落地。省市县总工会班子成员全员上阵,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实行改革项目清单管理,推行班子成员分片联系制度,每季一汇报、两月一督办、每月一通报。到11月底,省级改革任务全部完成;市县改革全面提速,主要改革任务基本到位,市县工会机关专职干部增编51人,新增挂职副主席117人、兼职267人。全省86家工人文化宫全部回归公益。

值得关注的是,湖北各级工会的改革工作,改出了工会新作为,改出了基层新活力,改出了干部精气神——创新建功立业的动员机制、维权维稳的工作机制、网上网下的服务机制,主责主业进一步聚焦。仅2017年,就有163万职工参加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十大服务职工的“套餐”上线运行。同时,坚持问需于基层、资源到基层。省总在调整经费分成比例,增加基层留成的同时,组织全省工会干部积极参与“联帮促”活动,主动到职工群众中去,联系基层一线、帮扶困难职工、促进工作落实。

 

江苏省总工会

聚焦县域产业和行业工会改革创新

江苏省总工会以推进工会系统全面改革为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县域产业和行业工会改革路径探索和创新实践。目前,江苏县域产业(行业)工会1970个,会员780万人,涵盖法人单位8.32万家。

一是聚焦形成合力,全方位谋划推进。

江苏省总工会将推进县域产业(行业)工会建设作为促进工会改革创新、激发基层活力的重要举措。包括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党组定期听取产业工会工作汇报制度,并由省总工会一位副主席专职主抓产业工会工作,积极争取党政对产业工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联合市(县、区)委组织部选聘专职党工指导员,提升县级开发区(园区)、产业聚集区党建工建水平。强化机制建设,与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精准研判县域产业发展趋势、产业集群方向。同时,建立行业工会工作例会制度,加强行业工会与行业协会合作,把推进劳动定额标准科学化与组织引导职工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和开展合理化建议等工作紧密结合。强化经费保障,创新自筹资金与划拨经费相结合,加大项目化定向补助。全省工会经费全年收入85%留在市县和基层工会,省总工会对市县和基层工会的补助占本级留用经费的70%以上,使基层产业和行业工会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二是聚焦模式创新,宽领域延伸组建。

——横向到边,善借外力促组建。针对现代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多,创新“依托式”建会模式;着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探索“委托式”建会模式。

——纵向到底,全域覆盖促组建。针对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涵盖研发、使用、销售等不同业态,推动产业工会组建向创业平台、特色小镇、楼宇商圈、专业市场、合作经济组织等延伸。

——立体推进,三级联动促组建。推动有产业工会机构编制的配强力量,探索在县级总工会设立产业(行业)工会工作办公室,实现县级行政区域内产业工会合署办公。

三是聚焦主责主业,多举措创新创优。

江苏省各级工会围绕建功立业、服务职工、依法维权等职责任务,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开展各类技能竞赛3222场(次),参赛职工153万人;深入实施促进职工创新创业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产业职工创业资金(基金);实施“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省总工会首批设立750万元专项资金,补贴1.5万名农民工提升学历和技能;举办劳动法律大讲堂593场,深入3987家企业开展劳动法律监督,7300多人次法律援助志愿者为20多万名产业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河南省总工会

以互联网思维构筑普惠服务新平台

河南省总工会把加强网上工会工作作为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转变作风、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建设全省工会联动、线上线下互动、职工需求推动的“互联网+”工会普惠服务体系。

——选准切入点,搭建普惠服务新平台。一方面,搭建职工服务网络平台,建成多功能于一体的“多终端聚合平台”,支持各类终端登录操作。平台预留对外接口,与外部终端数据互联互通。省、市、县(区)三级工会同步使用、分级管理,实现了全省工会业务网上受理、网下办理、一键通达的标准化服务。另一方面,打造工会基础数据平台,建成全省工会组织和会员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对工会组织和会员数据实时动态管理,并逐步实现与政务数据资源整合、有效交换。目前,全省已采集工会组织信息5.5万家,会员信息1128万人。此外,实现工会新媒体平台。开通河南省总工会官方微博、微信、“豫工惠”APP平台,服务模块项目与河南职工网同频共振、资源共享。

——聚焦着力点,构建普惠服务新体系。一是素质提升体系。开通“技能培训”模块,建成河南省职工网上练兵系统和河南省总工会电子职工书屋,激发职工主动学习、提升素质的热情。

二是法律维权体系。开通“法律咨询”模块,依托6500多人的线下法律志愿服务团队,组建线上法律服务团队,将668名律师的个人信息上传至河南职工网和“豫工惠”APP,实行全天候网上在线值班。

三是帮扶救助体系。开通“困难帮扶”“就业服务”等模块,通过互联网及时实施精准帮扶。全省2.4万家用人单位通过“豫工惠”APP开展网上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万个。

四是生活服务体系。开通“优惠商家”“婚恋交友”等模块,为持河南省工会会员卡的会员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全省已发放工会会员卡435万张,签约优惠商家13580家,组织优惠活动6262场次,惠及职工1000多万人次。

——把握关键点,完善普惠服务新机制。河南省总工会加强组织领导机制,把“互联网+”工会普惠服务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制定“互联网+”工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细化分解任务。与此同时,将“互联网+”工会普惠服务纳入省总本级经费预算,每年列出专项经费,并在使用工会经费时向普惠服务倾斜。此外,制定“互联网+”工会普惠服务工作考评办法,量化考核指标,并将结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推动了“互联网+”工会普惠服务上台阶上水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

搭平台建机制全方位服务农民工

广西是全国农民工主要输出地之一,农民工会员422.65万人,占全区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推进工会改革中,广西工会把做深做实服务农民工工作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团结带领广大农民工听党话、跟党走。

一是创新理念,不断完善服务农民工工作体系。

推动农民工入会等多项工作列入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创新和加强农民工工作的若干意见》。各级工会建立健全农民工帮扶、服务、培创、维权、网上“五大平台”,并健全完善了农民工入会、培创、帮扶、维权、跨省区合作交流等“五大机制”,形成站点齐全、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服务农民工工作体系。

二是突出特色,把工会服务延伸至农民工身边。

——打造建会入会“直通车”,提升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创新“联建联创”工作方式,发挥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先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工会的带动作用;通过实行目标责任制、领导分片包干、制定工会经费下拨与农民工入会挂钩制度,以及工会普惠服务等举措,创新建会模式和入会方式,最大限度地将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打造工会“一小时法律服务圈”,制定《关于大力开展工会法律援助工作、打造工会“一小时法律服务圈”的指导意见》,全区成立工会法律援助服务机构518家,组建了1000多人的法律援助服务工作队伍,农民工可在一小时内到就近的工会法律服务机构申请援助。

——打造工会异地双向维权帮扶机制,先后与广东、北京、天津、河北、云南等省市开展跨省外出务工人员维权服务合作交流,联合有关部门和当地工会广泛开展农民工集中入会、帮扶慰问、“暖流行动”、送“春晚”以及农民工留守儿童跨省区亲子活动等。

——打造“互联网+”服务平台,制定《自治区总工会网上工会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通过整合资源,搭建“职工在线”“红娘联盟”“桂工学院”三大网络服务平台和开通微信服务公众号,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网上入会、就业培训、帮扶救助等全天候网上服务。

——打造工会服务卡贴心服务工程,制定《关于建设发行“广西工会会员服务卡”的意见》,积极推行工会卡、市民卡等多卡合一,将会员身份认定、帮扶资金发放等服务手段融为一卡。

与此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创建了园区工会“职工之家”“工会工作站”“送爱心工程”“送健康工程”“送培创工程”等品牌,实现服务农民工常态化长效化。

 

河北省总工会

推进职工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

河北省总工会围绕“增三性、去四化、强基层、促创新”积极推进工会改革,积极推动职工志愿服务活动迈上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的轨道。

一是把职工志愿服务作为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省总工会制定出台《关于做好职工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规范职工志愿服务要求,做到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制度、统一活动。将每年3月定为职工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每年5月第二周定为劳模志愿服务周。现在全省已有各级各类职工志愿服务组织1950多个,职工志愿者15.7万多人。

二是把“劳模志愿服务”作为引领品牌,以劳模亲身参与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推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全省已建立近300支劳模志愿服务队。

——注重发挥劳模高尚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在“五一”集中表彰宣传劳模,开展劳模宣传月、举办劳模事迹报告会的同时,更多的劳模志愿者通过在社区、企业、车间、班组的座谈交流、故事演讲、心得分享等多种形式,讲述劳模故事,传播正能量。参加党的十九大的16名劳模代表回到各自岗位后,结合学习体会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100多场。

——注重发挥劳模无私奉献爱心的引领作用。从2016年开始,省总工会开展了“劳模帮劳模 爱心手拉手”劳模爱心公益行动,全省近2万名劳模积极参加,与困难劳模结成300多对帮扶对子,自愿救助那些身患重病、家庭困难的劳模。省总工会还开展了“为善行劳模点赞”活动,1500多万人次参与点赞。

——注重发挥劳模技术传承创新的引领作用。发挥劳模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使劳模成为工匠的传承者、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服务的排头兵。全省3500多个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吸收了3.6万名职工参加技术志愿服务,进一步弘扬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是把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作为职工志愿服务的品质追求,努力在美丽中国美丽河北建设中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

包括在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重大活动、文明城市创建、维护职工权益、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发挥职工志愿者的作用,组织职工志愿者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市总组织了200多支职工志愿服务队、7万多名职工志愿者召开誓师动员大会,参与维持交通秩序、清理垃圾、美化环境等工作;组建由3469人参加的职工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近3年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1128件次,帮助3175名职工挽回经济损失7532.85万元。

 

ob体育盘口

为职工群众构筑新时代精神家园

ob体育盘口 紧贴职工需要,大力建设职工文化阵地,精心策划职工文化活动,为职工群众构筑新时代精神家园。

一是整合资源,新建了一批职工文化阵地。

通过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将地方工人文化宫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省总工会、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立项,出资2亿元补助资金,拉动地方政府投资19.6亿元,启动12个市、区和60个县的工人文化宫建设。目前,全省12个市、区工人文化宫项目中,3个已建成,3个在建,2个本月开工,3个改造升级。县级工人文化宫新建和改造升级已完成20个。

二是回归公益,推动文化设施发挥作用。

2016年以来,省总工会对全省88家地方工人文化宫进行了彻底清理检查,对出租改作他用的予以收回,要求工人文化宫回归为职工服务的公益性职能。一方面,以工人文化宫为基地,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主题,先后策划开展“三秦最美”“三秦工匠”评选表彰和巡回演讲、“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凝心聚力·追赶超越”系列采风、“祖国颂”百万职工大合唱、“厂歌嘹亮”——陕西企业职工文化展示等大型活动,在全国产生持续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宝鸡市总工会建设职工文化广场的经验,推动地方工会和基层工会建设类似设施2300多处,打造了一批“没有围墙的工人文化宫”,成为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新乐园。开通“陕西工会”微信公众号,开办“劳动者艺术网”,加快建设新媒体阵地,为不断巩固繁荣职工文化打牢基础。

三是策划活动,绽放职工文化无穷魅力。

2017年,举办了首届全省职工文化艺术节,坚持层层递进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全省职工文化艺术节持续10个月,涵盖声乐、舞蹈、曲艺、书法、美术、摄影、微电影等11项活动,收到各级各类艺术作品10771件,先后组织决赛展演20场,参与职工10万余人,观众120余万人。同时,邀请专业院团、文化艺术家深入企业、基层、职工创作采风、同台演出,让职工感受精品文化魅力。

四是培养人才,打造职工文化骨干队伍。

成立陕西省职工文化艺术联合会,下设8个专业协会;与省文化厅联合制定出台《陕西省五一文艺奖评选办法》《陕西省职工艺术家评选办法》《陕西省职工文化活动示范基地评选办法》,引导职工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关注“三秦”、倾心“三工”;与省职改办对接,建立了职工艺术家专业技术职称认证平台,使职工艺术家能够享受相应待遇。

 

深圳市总工会

建强基层组织源头治理劳资纠纷

广东省总工会和深圳市总工会选择和平、银星、嶂背等3个职工人数众多、劳动关系复杂的工业社区和园区,创办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通过基层工会体制机制改革,以坚强有力的基层工会工作,打通联系职工的“最后一公里”,在预防和化解劳资纠纷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深耕基层,健全完善有效覆盖的基层组织网络。

一方面,市、区、街道三级工会在试验区直接深入企业开展工作、直接面对职工提供服务,并在人员、资金、活动场所上予以重点扶持,建成社区工联会和职工之家。另一方面,以工联会为枢纽,以大企业工会为骨干支撑,以中小微企业工会小组和工会积极分子为基础性力量,构筑对企业和职工有效覆盖的组织网络。

二是按照“积极参与者——工会志愿者——工会骨干”路径,发现和培养扎根职工的工会积极分子队伍。目前,仅和平和银星两个试验区就有工会积极分子2946人。

三是推出“聚力计划”,探索集体协商新路径。

该计划以培养劳资双方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建设性劳动关系为目标,通过对54家企业27次集中培训研讨、139次入企培训,让企业高层管理者、工会干部和员工代表共5194人次掌握有效的劳资对话沟通方法,为劳资平等协商奠定基础、确立规则,有效推动了集体协商机制的深化,惠及职工22.39万人。

四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

市总工会按照“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原则,面向全国选聘19名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入职之初,市总工会统一安排职业化工会工作者进工厂、下产线,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会与工人说话交朋友;适应职工作息特点安排工作时间,以“工人下班、工会上班”的错峰服务,让职工方便快捷地找到工会。此外,制定《工联会工作手册》,明确工作标准化流程和方法,为职业化工会工作者提供工作规范和行为指引。

五是坚持工会立场,建立劳资风险排查和应急处置机制。

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的作用,做好风险信息的收集和研判。同时,与劳动行政部门定期交流,建立合作机制,并在发生集体劳资纠纷事件时,工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职工诉求、安抚职工情绪、稳定现场秩序,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通过协商及时化解和处置集体争议。在事件解决后,工联会及时跟进,加强企业工会建设。2016年,和平试验区劳资纠纷数较2015年下降50%。

 

天津市滨海新区总工会

“错峰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作为基层工会组织,天津市滨海新区总工会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新区实际,针对服务职工过程中存在的供需不对位问题,积极探索服务职工新模式,实施“错峰服务”,着力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

一是树立“职工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引领实践创新。

积极顺应发展新要求和职工新期待,充分发挥联系职工、服务职工、凝聚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牢固树立“职工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以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为天职,以服务职工群众需求为己任,打造出具有新区特色的“错峰服务”新模式,努力构建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组织。

二是盯紧职工需求“指挥棒”,拓展时间、空间、网络“三位一体”服务。

——对准职工“生物钟”,将服务时间向“八小时”外延伸。一方面,将技能比武、相亲联谊、文化体育等绝大多数活动,安排在工作日晚上或周末开展,有效解决了工作时间职工不能参与活动的现实问题;将职工服务中心开放时间延至21时,为职工学习、休闲、娱乐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开通24小时维权热线,全天候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此外,积极引导支持基层工会组织开展错峰服务。在开发区推出“企业之间”职工社团活动;天津港保税区每年推出五大板块百余项服务项目,工会提供“菜单”,职工自主“点餐”;天津高新区“体育活力年”活动贯穿全年,丰富广大职工业余生活。

——着力打造“公寓工会”新阵地,将工会服务触角向职工身边延伸。新区总工会探索形成了职工阵地建设新思路,对凡是有职工公寓的功能区、工业园区和企业,以职工公寓为基本单位,建立“公寓工会”,促进工会组织的“二次覆盖”。组织开展“流动K歌台”“流动影院”“流动课堂”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服务活动。空港青年公寓工会年均接待量达8万人次,日均接待量约200人次,节假日高峰时日接待量达400人次。

——着力打造线上服务平台,将工会服务阵地向网络延伸。充分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搭建服务职工直通车,确保广大职工只要动动手指,就能享受工会的高质量服务。同时,不断进行版面升级和栏目调整,设立特色栏目,帮助解读职工关心的政策法规,搭建学习交流展示平台,并及时与工会“粉丝”互动,了解掌握新情况,准确把握职工新需求,使工会服务更好地贴近时代、贴近职工、贴近人心。

 

杭州市余杭区总工会

多措并举服务新领域职工群众

2017年,浙江省总工会把余杭确定为县级工会改革先行单位,余杭区总工会以规范镇级工会建设为抓手,以夯实新经济组织基层基础为重点,全面推进工会改革创新。

一是创新组建方式方法,扩大新经济领域工会组织覆盖面。

在新经济组织持续探索工会组建“3+X”模式,因地制宜创新方式组建工会:对规模企业,督促单独建立工会,实现规模较大、职工人数较多的新经济组织全部单独建立工会;对小微企业,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联合工会,实现对规模较小、职工人数较少的新经济组织的全覆盖;对特色小镇、企业孵化器等新经济产业集聚区,以产业园区、楼宇商圈为单位建立各类联合(区域、行业)工会。

二是落实制度机制保障,促进新经济组织工会工作有效开展。

——依托“党建带工建”,在有人干事上下功夫。全区所有镇(街道)工会主席实现专职化,每个镇(街道)配备1-3名专职工会工作者,并从基层一线选拔了41名兼职副主席。全区338个村(社区)实现工会组织全覆盖,配齐配强村(社区)工会班子,企业20家以上且职工人数200人以上的村(社区)工会均可招聘一名工会协管员,并给予每人每年1.5万~2.5万元的补助。推行企业兼职工会干部补贴制度,给予每人每月60-150元的补贴。

——依托“五化”建设,在有章理事上下功夫。在全区开展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化、品牌化“五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4大类105项制度。

——依托源头参与机制,在有钱办事上下功夫。由区财政按每位职工10元标准向镇(街道)工会列支工作经费,由镇(街道)按1万~3万元的标准列支村(社区)工会工作经费。区总工会对镇(街道)工会按上缴经费的30%进行分配,对局系统工会按100%进行分配,对村(社区)工会按12.5%进行分配。

——依托标准化建设,在有房议事上下功夫。通过四级联建活动,全区所有镇(街道)总工会均已拥有单独的办公场地和职工文化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余杭区总工会注重推进智慧工会建设,打造了服务新经济组织的网上工会,搭建集网站、微博、微信、会员实名制信息库和智慧工会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网上工会,建起工会系统网上办公平台,“O2O”职工服务平台和“两微一站”宣传引导平台。同时,以新经济组织工会作用发挥为关键,开展职工之家建设,深入开展立功竞赛,建立具有余杭特色的和谐企业创建机制,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

据《工人日报》

 

 

转载请注明: ob体育盘口 » 以改革创新精神谱写新时代工会工作新篇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