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里的生活好着哩”

工会要闻 ob体育盘口 272

 

1月17日上午,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村部院子里排起两条队伍,这是惠民公司在发放农民工工资。记者 吴丽蓉 摄

    

在延安市卫星遥感植被覆盖度图像上,黄色表示较低的植被覆盖度,而绿色的颜色越深则植被覆盖度越高。从2000年到2016年,这个图像从大半黄色变为全部绿色、大半深绿。

与肉眼可见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一起变化的,还有延安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延安部分地区曾因生态、交通等原因处于贫困状态,脱贫攻坚是一项重要任务。2017年,全市贫困户脱贫5594户、15058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1.18万人的28%,163个计划退出的贫困村全部达到要求。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陕北延安各地,采访这片土地上正书写的新时代脱贫故事。

由黄变绿,向生态要效益

1984年9月22日,吴起县铁边城三谷尧村,黄土高坡上沟壑纵横,光秃秃的山上没有几棵树。

2012年9月22日,三谷尧村,漫山遍野种满了树,一片苍翠。

当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上下对比着看时,吴起生态环境的变化格外明晰。1998年吴起率先开始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记者乘车经过盘桓的山路进入吴起退耕还林治理点杨青流域。正值三九隆冬时节,山上覆盖着雪,树待开春就会变绿。退耕还林带来的不仅是青山绿树,还有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善。

“原来种了30亩谷子、玉米,刚能吃饱饭。1998年退耕以后种沙棘,再后来种山桃、山杏、苹果,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曹台村村民蔺治海对记者说。

2015年起,吴起推行生态扶贫,此后制订了20条相关措施。例如,实施财政造林补贴,每年落实中央财政造林补贴不少于2000亩,资金不少于400万元,贫困户优先申请,造林经验收合格后每亩补贴200元;发展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户建设山地苹果、楸子、仁用杏、长柄扁桃等经济林长效产业,贫困农户人均达到2亩;通过生态管护护林扶贫,从贫困户中选聘天然林保护工程护林员,护林员不少于328名,人均年增加收入1200元。

农民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刚退耕的那几年,蔺治海还是想种粮食,后来这个想法就渐渐打消了,这不只是有国家补助,更是因为种植果树经济效益高。“过去是要你退,现在是我要退。”吴起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刘生亮说。

2017年以来,吴起县贫困户落实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525户,造林7129亩,户均增收2000元;4646户建档立卡户全部享受生态效益补偿,户均补助830元。事实上,不只是吴起县,有着“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市”之称的延安市在生态扶贫方面也取得了实效,全市林业生态脱贫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7129户,实现总收入近1.2亿元,户均增收3242元。

农民变股东,走出脱贫新路子

1月17日上午,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村部院子里排起两条长队,原来是年底发钱了。

“这发的是农民工工资,我有一万来元吧。”杨耀权是杨尧村村民,从2016年开始来南沟村惠民公司打工。“搞绿化、除草、种花、修路,一天110元,我婆姨(陕北方言指妻子)也在这干活。”他告诉记者。

像杨耀权一样在南沟村打工的外村村民还有很多。2015年以来,南沟村从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新路子,不仅让本村村民增收,还给外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高桥镇党委书记延永宏介绍,“资源变资产”指的是将土地入股,他们组建了两个合作社分别入股到两个公司。一是组建南沟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将全村22500亩土地折股量化,入股到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每年给合作社固定分红50万元,合作社按占股比例给群众进行分红。二是组建苹果专业合作社,由226个农民以1060亩土地入股组建,合作社再以土地入股惠民公司果业发展子公司共同建起了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合作社占49%股权,果园收益前一切费用由公司承担,收益后净利润按股份比例进行分红。

此外,高桥镇还将争取到的陕西供销集团35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到惠民公司,占35%的股权,收益前每年固定分红15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扶持全镇651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收益后按占股比例保底分红。

相应的,农民也成了股东,每户至少入股一个合作社。村上还成立了务工队,每年惠民公司给每户贫困户安排不低于200个工日务工,仅此一项贫困户年收入可达2万元。“2014年以前,南沟村还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富裕村了,农民都成了产业工人。”延永宏说。

南沟村贫困户王开门也在排队领钱。他家有7亩地入股到苹果专业合作社,另外政府给的1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到惠民公司。他自己也在惠民公司打工,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如今这里的生活好着哩!”他说。

2014年至2017年,南沟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653元增长为14800元,增长318%,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75元增长为10900元,增长460%。

扶贫须扶志,凝聚致富精气神

在革命老区南泥湾,当地人都能唱上一曲“花篮的花儿香”,也能讲上一段如何战胜重重困难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的往事。

而如今,面对脱贫攻坚的重任,南泥湾人也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中汲取到了营养——脱贫不能“等靠要”,扶贫必须扶志。

在南泥湾镇马坊村村委会里,有一家特殊的超市,货架上的面粉、食用油、香皂等日常生活用品标价不是多少元,而是1到80不等的积分。村民只要手持积分卡,就可以在这里免费兑换物品。

为了让爱心超市有序运营,马坊村还制定了积分制度,罗列了15种具体的积分情况:落实产业扶贫项目积10分、参加公益劳动每小时积3分、年收入每增加1000元可积20分……前阵子,陕西省内普降大雪,60多名参与打扫积雪、维修大棚的村民就获得了相应的积分。

南泥湾镇镇长黑学良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发放了7批物资,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的村民越来越多,“最重要的是,凝聚起了大家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脱贫不仅是要让老百姓有志挣钱,也要让勤俭节约之风深入老百姓心中才能真正拔掉穷根。

“当兵、上大学、乔迁等事,只待亲戚,不待乡党邻里;宴请亲朋,每人礼金不得超过200元……”这是黄陵县南河寨村制订的《红白理事相关规定》。为了杜绝懒惰、赌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陋习在村里蔓延,南河寨村社区党支部研究建立了《南河寨社区村规民约》,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和红白理事会。

“一约四会”制度的管理下,村里的移风易俗收到了显著成效。通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文明户等道德模范,勤劳、朴实、善良、孝顺的品格在这里蔚然成风。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南河寨村也成了由里到面的“美丽乡村”,获得了“全国综治示范村”等多个荣誉称号。记者 吴丽蓉 曲欣悦)

据《工人日报》

转载请注明: ob体育盘口 » “如今这里的生活好着哩”

赞 (0)